新准则下承租人税会差异
新租赁准则下,承租人不再将租赁区分为经营租赁或融资租赁,而是采用统一的会计处理模型,对短期租赁和低价值资产租赁以外的其他所有租赁,均要求确认使用权资产和租赁负债,并分别计提折旧和利息费用。新租赁准则第十四条规定,在租赁期开始日,承租人应当对租赁确认使用权资产和租赁负债,进行简化处理的短期租赁和低价值资产租赁除外。
一、初始计量的会计处理
借:使用权资产(尚未支付的租赁付款额的现值等)
租赁负债——未确认融资费用(差额)
贷:租赁负债——租赁付款额(尚未支付的租赁付款额)
预付账款(租赁期开始日之前支付的租赁付款额,扣除已享受的租赁激励)
银行存款(初始直接费用)
预计负债(预计将发生的为拆卸及移除租赁资产、复原租赁资产所在场地或将租赁资产恢复至租赁条款约定状态等成本的现值)
二、后续计量的会计处理
(1)承租人支付每年租金时:
借:租赁负债—租赁付款额(合同约定每年应支付租赁付款额)
贷:银行存款
同时,确认租赁负债的利息:
借:财务费用——利息费用/在建工程等
贷:租赁负债——未确认融资费用(增加租赁负债的账面金额)
(2)确认折旧:承租人能合理确定租赁期满时取得资产所有权的,应当在租赁资产剩余使用寿命内折旧;承租人无法合理确定租赁期满时能够取得租赁资产所有权的,应当在租赁期与租赁资产剩余使用寿命两者孰短的期间内计提折旧。会计处理如下:
借:管理费用等
贷:使用权资产累计折旧
(3)支付租赁付款额时:
借:租赁负债——租赁付款额(减少租赁负债的账面金额)
贷:银行存款等
(4)使用权资产的减值:在租赁期开始日后,承租人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的规定,确定使用权资产是否发生减值,并对已识别的减值损失进行会计处理。使用权资产发生减值的:
借:资产减值损失
贷:使用权资产减值准备
使用权资产减值准备一旦计提,不得转回。另外,承租人按照扣除减值损失后的使用权资产的账面价值,进行后续折旧。
三、税会差异的纳税调整。在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时,由于企业所得对经营租赁是以合同约定的租金、以及相应发票、付款等确认成本费用,因而需要进行纳税调整处理。根据《企业所得税法》第八条、第十一条的相关规定,以经营租赁方式租入的固定资产,不得计算折旧扣除。同时,《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四十七条规定,以经营租赁方式租入固定资产发生的租赁费支出,按照租赁期限均匀扣除;以融资租赁方式租入固定资产发生的租赁费支出,按照规定构成融资租入固定资产价值的部分应当提取折旧费用,分期扣除。由此可以看出,对于经营租赁的承租人,税法上未引入使用权资产概念,因此仍要在租赁期限内均匀扣除每期租赁费支出,而使用权资产折旧费用和利息费用不能在税前进行扣除。新租赁准则对承租方采用经营租赁方式租入固定资产(除短期租赁和低价值资产租赁以外)的会计处理变化较大,要求确认使用权资产和租赁负债,由此导致当期损益的发生额(计入的当期利息及使用权资产的累计折旧额)与税收规定的允许税前扣除额存在差异额。以及计提减值这种类型,本身也属于税会差异的经常项目。
